荥阳市烈士陵园,松柏苍翠,庄严肃穆,刻有“张漫萍烈士之墓”几个大字的方形墓碑静静矗立在这里。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,也矗立着一座张漫萍烈士纪念碑,寄托人们对英雄的哀思。
张漫萍原名张复礼,1910年出生,汉族,河南荥阳人。1926年夏至1932年春,他在河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读书,其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,毕业后到北平参加抗日救亡运动。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张漫萍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,组织参加游行示威。1932年7月,他因叛徒告密被捕,被关押在北平军人反省分院,即草岚子监狱。
在狱中,张漫萍在秘密党支部的领导下,同敌人进行了坚决斗争。敌人对张漫萍威逼利诱、酷刑拷打,甚至以枪毙相威胁。张漫萍向党组织表示,宁死狱中也决不屈服。经过狱中斗争的严峻考验,1932年冬,张漫萍被狱中党支部批准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,并成为狱中党支部成员。
1936年9月,张漫萍经党组织营救出狱。10月,中共北方局决定刘子久、王其梅、刘聚奎、邱少山和张漫萍等同志回河南恢复、建立党组织。1937年4月,中共河南省工委成立,刘子久任书记。在省工委的领导下,张漫萍到尉氏、通许等地,以教书为掩护,积极进行革命活动,努力恢复和发展各地党的组织,宣传党的抗日主张,发动各阶层群众,组成抗日统一战线,开展抗日救亡运动。
1937年9月初,中共河南省委在开封正式成立,朱理治任书记,刘子久任宣传部部长,张漫萍任秘书长,负责省委机关的交通、联络、接头、文印等工作。在省委的领导下,他认真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的指示决议并积极组织实施,使河南党组织工作、抗日救亡运动和统一战线工作迅速打开了局面。
1937年10月,在省委的直接领导下,中共开封市委成立,张漫萍任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部长。他召集市委会议,研究布置开封工作。他与省委、市委的一些成员在开封进行统战联络工作,团结、宣传共产党联合抗日救亡的主张,壮大了抗战力量,使市委在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中起到了领导核心作用。经过张漫萍等市委成员的努力发动与组织,各种宣传抗日救亡的报刊在古城开封竞相出版,并发行到外地;各式各样的救亡团体,如开封市学生农村救国服务团、妇女战地服务团、平津流亡同学会、开封市救亡话剧联合会等纷纷建立,广泛深入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政策,发动各阶层共同起来救亡。
1938年2月,省委派张漫萍赴西华县,以省委代表名义参加豫东特委,并直接领导西华的工作,创建了西华根据地。1938年年底,张漫萍转赴豫皖苏边区,到新四军4师彭雪枫部工作,先后任第2总队营长、4师司令部作战科参谋。1942年至1944年,张漫萍调安徽淮北,先后担任中共泗(县)五(河)灵(壁)凤(阳)县委宣传部长、中共蚌埠工委副书记兼城工科长。抗战胜利后,他继续担任中共蚌埠工委书记,带病转战于安徽淮北、江苏洪泽湖一带,领导这一地区党的地下斗争。
1944年至1947年,张漫萍任中共蚌埠工委副书记、书记。1947年7月,张漫萍在安徽固镇县五河集一带开展工作时不幸被捕。敌人把他吊在梁上严刑拷打。他坚贞不屈、大义凛然,怒斥敌人:“共产党是杀不完的!革命是一定要胜利的!”当夜,凶残的敌人把张漫萍勒死,装入麻袋,投入浍河。张漫萍壮烈牺牲,时年37岁。
2005年12月,人民日报、中央电视台在《永远的丰碑》栏目中,介绍了张漫萍烈士的英勇事迹,使张漫萍烈士的英名广为传颂。